close

學習太極拳者的觀察  文/周岱瑩

 

一般而言,學太極拳者大多為了健康或其他理由自主前來學習,但我卻不然。都怪自己有一對「太極拳狂熱」父母,從小耳濡目染下,不知不覺從反抗學習這種「慢吞吞拳」到現在,太極拳已成了我日常生活的極大部分;在外跟著媽媽林彩鳳教練,參與各類太極拳相關活動、到各班看她教拳同時學拳,在家則經營她的網站與部落格,撰寫活動紀錄,整理講義與影片,由於這個緣故,我的太極拳功力雖淺,閱歷卻堪稱豐富,在此基礎上寫下這篇文章,想將我所觀察到幾種「學習太極拳者」的現象歸納整理讓大家做個參考。

學習太極拳略分為視覺、聽覺、觸覺、知覺四種途徑,視覺型的人重外形模仿,聽覺型的人喜歡跟著口令音樂動作,觸覺型的人需要教練動手調整以達到正確姿勢,知覺型的人熱衷吸收書籍中的知識轉化為理論。不過太極拳它不是只有外形,因此視覺型的人學習盲點在於看不見內在變化;它不是一時半刻可以學會的,故而聽覺型的人記憶上比較困難,且少了口令就無所適從;它不只是單一招式的總合,所以觸覺型的人就算經過教練調整,每一個姿勢都正確了,卻無法連貫流暢;它不是紙上談兵,知覺型的人容易流於空談,以為已經懂了而不肯苦練,便沒有真實體悟,如此一來講再多理論都只是重覆前人文章罷了。還有一種方式是運用感覺,除了藝術類的事物,通常我們學習很少大量運用感覺,因為感覺無法量化、沒有標準,然而對於學習太極拳,感覺卻很重要,不過感覺型的人雖然可以感知自身內外在動作的關係,卻也容易忽略拳架外形。綜觀看來,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學習者,必須突破學習思考的習慣模式,才有可能截長補短,把拳學得更好。
   
    類型之外,阻礙太極拳學習有兩類思想,一種是覺得自己已經打得夠好了;有時我會看到少數學員才學了一年半載就表現出:「我已經打得很好了,不需要再學」,或「打同一套拳太無聊了,我要去學別的這個、那個…」,亦或是「打拳太簡單了,我也可以教別人」,這樣想的人還真不了解太極拳,我曾聽八十多歲的太極拳名家謙說:「還可以再進步」,卻從沒聽過:「我已經學得夠好了,可以不用再學」,因為太極拳沒有止境,不僅在於物質方面,如外在肢體感官、內在腑臟氣血的調和,更在於精神方面,如對外與人事的互動、對內與自我的對話,使之更加和諧圓滿,除非修練到張三丰真人的境界,否則學太極拳就是永遠的進行式,然而自滿的人完全輕忽自身問題,不肯一門深入,太極拳所能帶來外在或內在的益處一項都沒有獲得,這是很可惜的。另一種是覺得自己不可能打得好;有的學員很熱愛太極拳,也很有耐心想要學好一套拳,但總是說:「我知道了,可是就是做不到」或「為什麼我就是學不起來」,又或者是「你們年輕人學比較快,我不行」,當一個人腦子裡充滿了自限的想法、挫折感,怎麼還有空間容納進步思想,這樣練拳不是浪費時間嗎?

    這篇文章把學習者分了類型,並提出兩類不利於學習的思想,是希望學習太極拳者開始思考、明白自己,唯有如此,才能在拳藝上更加精進。學習太極拳沒有捷徑,僅憑著聰明才智描繪想像、光靠著埋頭苦練不明就裡,都是不成的,進步了、做對了一定是努力換來的,做錯了就再改、再努力,不要參雜太多情緒反應,如果能夠,就這麼提醒自己。誠如鄭曼青大師所示:「要有福分的人才能享受太極之永年」,學拳者千萬不要自我設限、輕言放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Staichi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